、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一)引言
相较于国外货运市场而言,我国道路货运市场目前仍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运力资源相对分散,物流整体效率较低等问题。而无车承运人平台的出现则有效的解决了此问题。目前随着无车承运人更名为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平台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对于网络货运平台竞争的研究较有意义,通过对网络货运平台竞争策略的研究有助于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在洗牌期中改进与变革,从而更好的生存,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道路货运行业的稳定发展。
(二)“无车承运人”研究现状
随着2016年9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改革试点加快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的意见》,对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无车承运人作为一种新的物流服务模式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增多,因而目前关于无车承运人的文献基本上都起步于2016年,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早在2011年董娜在其研究中将无车承运人与一般货运代理企业进行对比,指出无车承运人与货运代理人共有四个方面的区别,分别是身份不同,收费性质不同、进入门槛和法律责任的不同;同时相较于货运代理人,无车承运人具有物流理念先进、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低成本扩张能力、市场反应能力敏捷、可较好保护消费者权益等特点,从而可以有效改进我国道路货运市场的运行。吴宏(2016)指出无车承运人运营面临三项困难:一是难以获得道路运输经营资质、二是11%增值税发票难以开具、三是缺乏运输担保机制。庞彪(2016)针对无车承运人平台传化物流,对其试点的无车承运人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认为传化物流在发展无车承运人模式中要基于实体公路港平台,通过逐步实现对于全国性网络的布局,为导入高质量的货主资源、拓展上游货源提供渠道,同时组织整合高效的运力资源,打造以干线网络为载体的无车承运人。常连玉(2017)在其博士论文中阐述了无车承运人的内涵、特征、定位,分析了货运资源的概念、分类、特点及资源整合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车承运人货运资源整合的目标、原则及概念模型。根据无车承运人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无车承运人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 DEMATEL-ANP-VIKOR 混合决策模型;为评估无车承运人承运经营的风险,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提出无车承运人经验的风险研究,采用了PCA-Logit 构建了无车承运人风险预警模型;在考虑不同主体利益、运力资源分散异质及利益分配模式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带有机会约束条件的无车承运人运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运力资源、货源和运输线路进行匹配和优化。方慧敏(2017)对无车承运人平台的服务质量进行研究,构建了无车承运人服务平台质量概念模型及量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关键影响因素,并从货主和司机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从而为货运平台今后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参考。郑晟祺(2018)研究“无车承运人”的商业模式,证明“无车承运人”模式的商业价值与对物流行业的重要意义。王晓花(2018)针对无车承运人企业报价过程的分析,将其报价视为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构建了基于风险敏感因素的贝叶斯报价模型,引入风险敏感因子,并分析风险敏感程度对企业报价策略的影响,从而提高无车承运人企业报价合理性。王琢玞(2018)分析无车承运人类别及特征,通过DEA数据包络方法对17家企业进行分析证明第三方物流 互联网模式无车承运人具有有效竞争力,同时根据以上结果提出无车承运人的发展提升策略。
通过对无车承运人研究现状相关文献阅读,了解到在国内关于无车承运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16年交通部正式提出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后,无车承运人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初期基本上围绕着无车承运人模式相关概念、与传统货运代理的优劣势对比、联系现状所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组织优化和风险预警等方面,以定性的分析为主,目前能够给实际落地的中小企业提供实际可行的建议的文献尚少。
(三)双边市场中平台竞争的相关研究
双边市场平台竞争的研究自2003年开始至今,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对于双边市场平台竞争进行了研究;由于无车承运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双边市场中无车承运人平台竞争的研究较少,因此以下将主要针对双边市场中物流平台竞争的研究进行综述。
刘育龙(2011)在其研究中通过分析物流信息平台现状,根据不同的收费定价模式建立收费定价模型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收费定价策略进行研究,从而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具体收费定价策略提供指导。邢大宁(2018)运用双边市场理论分析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定价问题,分别从垄断平台双边定价和单边定价的角度给出了物流信息平台最优定价决策,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后扩展到竞争平台的定价决策,并结合我国车货匹配市场,以满帮平台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陈全朋(2016)在其研究中建立垄断型物流平台的双边市场定价模型,改进了原来只有对称性的定价方式,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物流平台利润最大化的影响因数,并提出了平台在制定价格策略时的建议,为物流平台型企业的定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孙玉辉(2013)分析了在同质化严重导致用户出现多属行为的情况下,同城货运互联网平台在竞争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六大策略。周千又(2017)引入双边平台Hotelling模型,分别以用户规模和利润为目标分析物流平台达到均衡时的各参数值,针对物流平台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物流平台的定价影响因素与产品服务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交运集团的平台特性,根据Hotelling模型仿真结论中的影响因素,构建交运集团物流平台的定价策略仿真模型,探讨交运集团物流平台的定价策略,提出交运集团物流平台产品服务策略。滕玉等(2016)指出,双边市场理论为货运平台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从平台竞争角度得出公路同城货运平台的发展需要注重服务差异化、客户差异化,重视平台的多属行为,通过平台的排他性行为和展开动态博弈等获取竞争优势。Kim et al.(2018)根据平台成熟程度将卖方行业划分为3个阶段。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各时段的效率,利用元前沿分析方法比较各时段的效率。结果表明随着平台的成熟和网络外部性的保障,行业整体效率得到提高。同时如果单个企业抵抗创新,那么与引领创新的企业相比效率不会有太大差异。Wang et al.(2019)在其研究中以网约车市场为案例,分析O2O时代下政府管制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双边市场竞争的影响。首先利用补贴作为决策变量,建立了描述打车市场竞争的Hotelling模型。同时在用户效用中加入相应的修正变量,将政府管制引入模型,将新的市场均衡与基准状态进行对比进而分析。Guo et al.(2019)的研究评估了在平台竞争的情况下打车平台进入市场对新车购买的影响。研究为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和补贴分配的文献提供了来自打车市场的经验证据。这表明企业的竞争战略需要考虑到网络效应对消费者期望的影响。
通过对双边市场平台竞争方面的论文的阅读,发现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平台企业定价策略、用户单属性、多属性问题的研究,对于反垄断规制、双边市场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的动态定价方面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双边市场产业的相关数据、产业的网络外部性难以度量等原因造成。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