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我国外宣翻译的叙事建构 —— 以2017年钓鱼岛相关新闻为例
Narrative Framing in Chinarsquo;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 A Case Study of News on Diaoyu Islands in 2017
- 选题背景说明
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入以及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展,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对外新闻作为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肩负着让国外公众了解中国的重要任务。虽然已有众多学者运用语言学、翻译学理论研究外宣翻译,或是从修辞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跨学科解读,但外宣翻译研究的视角还需拓展。叙事学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包括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从单一走向多元,不仅可以应用在文学批评领域,还可以运用于翻译领域,甚至是非文学的外宣翻译领域,从而丰富外宣翻译的研究视角。
一直以来,中日关系都是国际社会中最重要、最复杂、最敏感的双边外交关系之一。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的中日纠纷由来已久,自2012年“购岛”事件以来,日本政府仍在该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以2017年为例,日美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称《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日本在其新版《外交蓝皮书》和教科书、课程中多次将钓鱼岛称为日本“固有领土”,还有议员提案将钓鱼岛行政区划更名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再次将错综复杂的中日外交推到风口浪尖,无论在两国之间还是国际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在这种严峻情势下,如何在领土争端中成功表明我国立场、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并积极引导国际舆论,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主流媒体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国国内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新华网对钓鱼岛问题的相关报道备受重视,其英文网站(Xinhua Net)是中国对外交流和舆论宣传的重要窗口,发布的一系列中英文新闻报道代表了我国主流媒体对该问题的官方态度和话语倾向,是提升我国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中国际话语权的中坚力量。
目前,在国内把叙事学运用于外宣翻译的研究仍较少,其中几乎没有研究涉及钓鱼岛新闻。本论文将以2017年新华网钓鱼岛相关新闻为例,以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为指导,探究我国主流媒体在围绕钓鱼岛问题的对外新闻翻译中如何建构叙事,从而拓展叙事学和外宣翻译的研究视野,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的传播效果。
- 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的外宣翻译研究呈现出实践与理论并重,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特征。外宣翻译研究者不仅借鉴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还从修辞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角度来探讨外宣翻译。近年来,叙事学已被许多学者应用到新闻翻译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叙事学角度研究外媒英文新闻在汉译过程中的叙事重构,如程维(2013)以《参考消息》在北京奥运期间对美国媒体奥运报道的几则新闻编译为例,主要运用蒙娜·贝克的“参与者重新定位建构”和“加标记建构”两种再叙事策略,分析编译者如何重构原新闻故事中的反讽叙事;沈春玲和高军(2016)以《环球时报》“关注中国”栏目的译文为例,探究译者是如何建构出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的新闻。目前,运用叙事学研究我国外宣翻译的文献较少,所以本选题将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来分析我国对外新闻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国内将叙事学应用于非文学的外宣翻译研究仍是少数,其中胡兴文(2014)对外宣翻译过程进行系统的叙事学阐释,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胡兴文汲取了经典叙事学关注文本的优势和后经典叙事学关注读者、语境、意识形态的优势,从译前的叙事选材、译中的叙事建构、译后的叙事接受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他借鉴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重点阐述了外宣译者在叙事建构中不仅要从微观的文本层面架设桥梁,进行叙事交流,还要从宏观的意识形态层面设置藩篱,进行叙事竞争。这一分析框架被多次应用于之后叙事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中,如王一多(2019)从经典叙事学角度对中美国防白皮书进行了微观的文本对比分析,展示两者的叙事差异,并在此基础上从后经典叙事学角度探讨了国防白皮书英译时的叙事建构。而许宏(2018)以新华社几则外宣新闻为例,以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了外宣译者应该如何实现预期外宣目标并提出了具体完成步骤,即分析外宣语境与目标受众、选择性采用原文内容、框定角度并重新组织文本叙事时间、写作并完善目标语文本。
中译外的特殊性导致少有国外学者专门研究我国的外宣翻译,但一些国外文献对我国外宣翻译的研究仍有一定借鉴意义,如叙事学视角下的新闻翻译和国际传播研究。这些学者大多关注新闻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巴尔德翁(Valdeoacute;n,2008)对BBC公司英语和西班牙语网络新闻的主题和文本的选择性采用进行研究,并强调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希约等(Hijjo et al., 2019)也以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为框架,讨论译者是如何运用去语境的选择性文本和错译部分概念等方法,在反恐战争的元叙事上推进其充满意识形态的恐怖主义叙事。此外,还有学者对比研究不同媒体如何通过翻译的叙事重构来引导公众对某些社会和政治事件的看法,如哈丁(Harding,2011)应用建构策略,探讨了有关车臣战争中RIA-Novosti、Kavkazcenter和Caucasian Knot三个不同媒体间竞争性叙事的翻译差异与传播效果。
尽管存在许多研究外宣翻译的文献,但目前把叙事学运用于外宣翻译研究的国内文献较少,其中几乎没有研究涉及钓鱼岛新闻。因而本论文将从此角度入手,以2017年新华网钓鱼岛相关新闻为例,以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为指导,探究我国主流媒体在围绕钓鱼岛问题的对外新闻翻译中如何建构叙事,能拓展叙事学和外宣翻译的研究视野,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的传播效果。
- 论文的立意、研究思路、角度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以蒙娜·贝克在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中的叙事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2017年新华网钓鱼岛相关新闻的汉英翻译实例,研究我国对外新闻翻译中如何建构叙事。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中的救赎精神Salvation Spirit in Maugham’s The Moon and Sixpence and The Razor’s Edge文献综述
-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哲理内涵探究文献综述
- 《箭与歌》的中文译本研究Study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Arrow and the Song”文献综述
- 丘吉尔演说中的危机化解修辞研究文献综述
- 信息时代日常交际的“礼貌原则”分析An Analysis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文献综述
- 从面子理论视角分析美剧《初来乍到》中的会话冲突文献综述
- 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翻译的叙事建构 —— 以2017年钓鱼岛相关新闻为例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ranslation-Exemplified with Xu Yuangchong’s Version of 300 Tang Poems 概念隐喻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研究-以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为例文献综述
-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olitical Ter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术语的英译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使用元认知策略对二语写作用词得体性影响研究Effects of Using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on Word Choice Appropriacy in L2 English Writing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