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探讨《傲慢与偏见》孙致礼与张经浩译本的翻译策略文献综述

 2023-01-17 22:28:04
{title}{title}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研究的目标及意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小说家,1796年开始创作《傲慢与偏见》,原名《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婚姻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故事围绕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展开。从伦敦新搬来的单身汉阔少宾利先爱上了温柔美貌的大女儿简,他的朋友达西则倾情于二女儿伊丽莎白。由于她听信了年轻军官威克姆的谗言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致使这桩婚姻进行的十分缓慢。经过一连串有趣的周折后,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达西克服了傲气,伊丽莎白也克服了对他的偏见,最后两人终成眷属。故事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向人们揭示了爱情生活当中的许多哲理。

孙致礼,一直致力于简奥斯汀作品的研究翻译,其翻译的《傲慢与偏见》对中国读者影响深远。1988年,他向译林出版社提出了重译《傲慢与偏见》。并在10年时间内,对其进行了5次修订。

《傲慢与偏见》在国内有多个译本,孙致礼译本是异化的典型代表,而张经浩译本则是归化手法的典范。

翻译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和符号,并受文化的制约,文化传递是翻译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翻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刘宓庆先生指出,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之所以特别重要,还由于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问差异很大。忽视这种差异,必然有损于文化的双向交流。归化和异化是解决翻译中文化传递问题的两种主要策略,而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是一十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论文将采用文本对比的手法,从翻译策略及翻译效果方面比较《傲慢与偏见》的孙致礼译本和张经浩译本的异同。

2.论文大纲

一、简介

(一)作者简介

(二)文献综述

1.作品简介

2.简要介绍两位译者翻译《傲慢与偏见》时的翻译策略

3.先前研究的不足

(三)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正文

第一章.归化与异化

1.1归化的概念

1.2异化的概念

1.3异化与归化关系的争议

1.3.1异化派的观点

1.3.2归化派的观点

第二章.两个译本的翻译目的

2.1孙采用异化的翻译目的

2.2张采用归化的翻译目的

第三章.两个译本的具体对比分析

三、结论

异化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如何选用,在翻译界一直存在争议。为探讨这样的同题,本论文选择了两个翻译风格不同的文学译本进行比对。对于异域文化作品,译者根据不同目标读者的要求,合理的使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才能解决文化翻译的障碍。

3.参考文献

1)Pride and Prejudice, Jane Austin, published by Military Library, Whitehall, edition January,1813

2)《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年

3)《傲慢与偏见》,张经浩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4)《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孙致礼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5)《译论》,张经浩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6)《现代翻译理论》,刘宓庆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7)《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三版

8)《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朱安博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

9)《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张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10)《英汉翻译原理》,周方珠,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中国翻译》,2003年

1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走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

13)谭雪莲,浅谈翻译中的跨文化处理:归化与异化,《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14)施波,浅议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文学翻译策略(J),《新西部(下半月)》,2009(09)

15)江丽琴,翻译中归化法的可行性和限定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5(06)

16)史志祥,肖辉,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之选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