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新型的群体表达:表情包》的设计与制作文献综述

 2023-11-27 09:15:39

{title}{title}

文献综述

一、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微课的研究现状

1.微课的来源与解读

微课作为一个舶来品,一般认为它的雏形有两个:一是“60秒课程”;二是, “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OML)”。而把微课从线下引入线上,可追溯到David Penrose在2008年的定义。[1]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

而国内学者根据不同的视角或者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微课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读(见表1)。国内率先提出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把微课定义为:“针对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等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对应的教学环节进行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

核心理念

国外的微课

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国内的微课

注重微课与实际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等内容的结合以丰富微课的内涵

表1 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的不同解读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微课概念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定义上是有2个共同点的:一是“微”,二是以视频形式呈现。微课一般是时长5-15分钟的视频,以短小精悍为设计理念,信息呈现工具多样且活泼。综上,可把微课理解为一般以视频为主要形式,围绕某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的教育资源。

2.微课的类型与特征

近年来在线教育大爆发的背景下,各式各样的微课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迅速发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微课分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微课优呈现不同的特征(整理见表2)

分类标准

类型

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类

教师讲授知识

问答类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启发类

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讨论类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练习类

学生完成练习题

演示类

教师分步骤演示

表演类

教师或学生表演情景

其他

制作手段

录屏类

教师录制操作步骤或PPT加上讲解音频

人物出镜实录类

录制教学情境,包括教师和学生

情景演绎类

构建并演绎情景

手绘类

结合手或绘制工具进行教学

Flash动画类

运用Flash制作动画,让卡通形象演绎情景

其他

内容

按照58个一级学科门类划分

表2 微课的分类

(二)微课的发展趋势

其一,微课会向规范化发展。[3]微课追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一种受到教师和学生广泛欢迎的创新的教育资源。由于制作门槛不高,微课数量不断增多;由于专业水准不够,微课质量远不达标。同时资源浪费的现象也伴随而生,数千作品散落在不同领域,微课利用率过低。针对杂而乱的问题,可以通过规范微课作品,进一步清晰分类微课,使微课的资源共建和共享机制更加完善。这不但能保证微课的教学质量,而且能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探究学习等的普及贡献力量。针对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可以通过规范微课作品,激发微课制作者进行教学研究、技术培训、创意开发等,以稳步提升微课的教学质量。

其二,微课会向系列化发展。为把微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微课可破除对单个知识点的教学展示,抓取整门课程中的若干知识点,制作成系列微课作品。从近年来的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MOOC平台,也可以看出微课的发展逐渐规模化。系列微课结合各种教学方式,将各个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融为一体运用于教学,既能涵盖长期的课程学习过程,更能通过背景普及、案例思考、拓展练习等方面的微课贯穿课程学习的课前预习、课后反思。系列化发展将对常规课堂教学发挥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的作用。

其三,微课会向注重应用型发展。微课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微课将在内容和使用两个方面回归本真。首先是更多地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拓展微课设计的深度与广度,跳出课堂,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是教师和学生更频繁地使用微课。教师选取优秀的微课,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学生则可以自由选择微课作品,通过观看优秀微课,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微课的价值才能最大效率的体现。

(三)微课的设计

虽然微课蓬勃发展,但微课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专业而仔细的设计。因此,本课题应仔细考虑微课的内容设计过程的每个部分。

其一,目标分析——本课题来源于《传播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需要,生动解析《传播学》课程教学中的内容,为普及传播学知识贡献力量。

其二,内容分析——本微课是结合传播学知识解析身边随处可见的表情包,并利用它来强化学生对群体表达这个概念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传播学理论实践运用的能力。

其三,要素分析——本次微课的基本要素为学习者(对传播学感兴趣的成年学生)、学习活动(观众观看制作成品的微课视频)、认知工具(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笔者需要考虑提供充足的认知工具资源包括PPT、视音频资源等。

其四,策略设计——分析微课设计与制作中每个节点的教学策略,考虑教学信息传递、教和学开展的基本方法。笔者需要考虑通过何种教学方法去授课,何种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其五,结构设计——对微课设计与制作中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逐级分解,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一连串的“活动”;再将活动转化为一连串的操作。具体通过前期策划、分镜头脚本的编写等完成本课题视频的制作。

其六,工具设计,即在上一个环节设计的基础上,为每一个节点中的活动,设计认知工具和资源。如案例引入要设置案例资源,拓展阅读要提供对应的拓展阅读材料等。

最后,评价和修改,即检查各步过程实施是否正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进行优化修改,需要指出的是,该步骤在上述几个环节中循环反复执行,贯穿了整个设计过程。

当然,除了微课的前期设计,落实微课设计的每一个部分也对一个优秀微课的完成至关重要。

(四)微课开发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当然微课的快速发展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微课资源利用率低,而且多数微课前期设计过程环节不够完善。如:缺乏脚本设计,微课制作不精细,水平较低,忽略与课堂的整合,运用对象及方式单一,应用平台不够完善等。[4]

针对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不合理的问题,设计者应考虑如何选择适当的资源载体去呈现各种教学资源。针对微课短小的特点导致其内容局限的问题,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吸引注意力、深入知识点解析、凝练主题等。

二、群体表达在传播学教学中的现状

(一)群体表达在传播学中的位置

群体表达属于群体传播的外部传播路径。群体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类型,涉及到群体的内部与外部两个方向的传播路径,是解释传播行为与传播过程以及发展规律的一个关键依据。因此,群体表达是传播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二)群体表达的教学困境

群体表达的教学是传播学教学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播学教学的课堂上,对群体表达的教学一般分5W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包括定义、特征、分类、功能等。相比于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广泛研究与深入理解,人们对群体表达的理解普遍较浅,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群体表达这一概念时常常陷入疑惑,教师也因此陷入此概念的教学困境。

群体表达的教学困境具体有2个方面。一是,群体表达的概念难。群体表达既具有社会功能,又有对个人的意义。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它能满足个人需求、提供消息来源、提供安全感、实现自我等。二是,学生难理解群体表达这个概念。相比于群体,人们对个人更感兴趣。

(三)群体表达的教学研究

群体表达的教学是传播学教学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且群体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普及和加深人们对群体表达的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表情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表达媒介,可以帮助“群体表达”概念的教学。

1.表情包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般普遍认为,世界上首例网络表情是通过将美国标准信息交换(ASCII)码中的字符组合形成的左旋90度的表情抽象拟图,如以“:-)”表示微笑。随着这种字符式网络表情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日本在此基础上兴起一种多行字符式表情“颜文字(kaomoji)”,社交通讯工具的开发商加入一种图标式表情(emoji)。

除此以外,社交通讯工具的开发商在图标式表情之后又推出的以静态或动态图片为基础的图片式表情是今天的表情包的前身之一。[8]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公众人物、影视作品、漫画卡通等均开始被拿来加工为表情包。从表情包发展历程看,可把表情包按其包含的元素划分为:公众人物、影视作品、漫画卡通、网络流行语等类型。

展望表情包在群体表达上的未来,表情包应该会进入商业模式下发展。其一,表情包成为广告主和影视作品营销的新介质。其二,聊天软件逐渐成为表情包孵化和发行的聚合平台。其三,知识所有权(IP)催生新的盈利模式,表情包商业价值凸显。[10]比如:“熊本熊”表情包带动熊本县旅游经济的发展。

当然,表情包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首先,由于互联网中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个别表情包误导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表情包所运用的图片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理性思维能力。最后,运用表情包恶搞经典文化与严肃政治领域,消解对经典文化、政治领域的敬畏之心。因此们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表情包的传播优势与它的综合效益,规避表情包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11]

2.表情包在教学中的优势

表情包是以非语言符号为主要方式进行群体表达的。在群体表达中,表情包与普通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相比,“新”在“文字 图像 情绪”的三位一体的组合(见表4)。与采用普通的文字不同,表情包采用的是非正式的、狂欢式的语言表达;与规范的图像不同,表情包承载更多的情绪,如调侃、嘲讽、问候、关怀等。

与采用普通的文字不同

表情包采用的是非正式的、狂欢式的语言表达

与规范的图像不同

表情包承载更多的情绪,如调侃、嘲讽、问候、关怀等。

表4 表情包“新”在“文字 图像 情绪”的三位一体的组合

表情包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群体表达方式有语言符号向非语言符号转化的一种倾向,在群体表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一种视觉化语言,更是暗含情绪表达。它所具有的亚文化特征不仅使群体表达更为直观具体,而且使每个网络社群成员都能参与表情包的创作与传播。这种贴近个人的传播方式,使表情包成为最具有平民化的群体表达的符号媒介。

群体传播中群体表达从传统的选择一人代表声明、到共同声明、再到互联网的运用的转变,是话语权落实的体现。因为媒介资源掌握在官方机构或个别人手中,所以在传统的群体表达中,不是所有人都能落实话语权。互联网的崛起,一种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模式的出现成功解放话语权。社交媒体成为表情包传播的主要阵地,表情包成为一种新型群体表达的方式并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使得表情包大大发挥它视觉表征、视觉修辞、消遣愉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9]

由于人们对表情包的广泛使用,把表情包引入到群体表达概念的教学中,一来可以给学生一种熟悉的感觉,而吸引学生对群体表达概念的兴趣;二来,可以加深学生对群体表达概念的理解。又因为人们常常使用表情包,所以把表情包引入到群体表达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表情包就能想到群体表达,并还可以激发学生举一反三思考群体表达概念的能力,这样学生对群体表达概念的理解就能反复加深了。由上可见,表情包作为群体表达的符号媒介,对人们深入理解群体表达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把表情包引入到群体表达概念的教学中,通过解释当下的热点(即表情包)、分析表情包蕴藏的内涵,加深人们对群体表达的理解。

2.群体表达是传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可用于辅助传播学课堂教学或普及传播学知识,并且能够加深人们对群体表达的理解。

3.优秀的微课作品是一种教育资源,运用微课的方式呈现,既能使内容生动、易懂,其教育作用,又能彰显现代互联网文化的魅力。

4.本课题可以将所学的传播学理论知识、动画制作技术、平面设计技术等应用于具体实践,从前期内容设计,到中期的脚本设计、文字稿设计,到后期的技术实现,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Educause.7ThingsYouShouldKnowAboutMicrolecture[EB/OL].[2013-04-12].http://www.educause.edu/library/resources/7-things-you-should-know-about-microlectures.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4) : 19 -22.

[3]侯威.高校微课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职业教育,2015,06:3-5.

[4] 罗天兰王忠华.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07:90-93.

[5]王琪.网络社群:特征、构成要素及类型[J].前沿,2011,01:166-169.

[6]张丽雯.碎片的共鸣:网络社群中的语言传播规律研究[D].复旦大学.2014.

[7]赵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社群的建构--以“罗辑思维”为例[D]苏州大学,2015.

[8]孙雨婷.从网络表情包看视觉化语言及情绪表达[J].新闻知识,2016(10).

[9]余晓东,黄亚音.从“帝吧出征”看表情包在网络交流中的功能[J].传媒观察.2016(05).

[10]伍静.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J].出版广角,2016(15).

[11]蓝芝同.青年亚文化视角下表情包的传播探析[J].出版广角,2017(6).

[12]张宁.消解作为抵抗“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J].现代传播,2016(9).

[13]肖春丽.新媒体社交中的符号消费——基于微信恶搞表情包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7(21).

[14]王鑫蕾.帝吧出征中的表情包传播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15]张学文.表情包——始于身体述情,终于表情狂欢[J].2017(8).

[16]刘汉波.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7(1).

[17]杨嫚.网络表情包的亚文化风格构建:从自我表达到公共空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7(5):88-93.

[18]李国敏.表情包风靡原因及影响分析[J].视听界,2016(6).

[19]Lisa A. Burke. LESSONS LEARNED FROM INSTRUCTIONAL DESIGNTHEORY:AN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 EDUCATION.[J]. the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Communication. Volume 70, Number 4, December 2007.

资料编号:[680814]

文献综述

一、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微课的研究现状

1.微课的来源与解读

微课作为一个舶来品,一般认为它的雏形有两个:一是“60秒课程”;二是, “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OML)”。而把微课从线下引入线上,可追溯到David Penrose在2008年的定义。[1]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六十秒课程。

而国内学者根据不同的视角或者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微课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读(见表1)。国内率先提出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把微课定义为:“针对新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实践等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对应的教学环节进行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