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沿江通商口岸教会建筑文化传播机制量化研究文献综述

 2024-06-20 19:05:10
摘要

近代西方教会建筑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进入沿江城市,成为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文以近代沿江通商口岸教会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量化方法,探讨教会建筑的时空演变、文化传播机制及其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研究,揭示教会建筑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机制,以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研究发现,教会建筑的文化传播机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受到宗教、社会、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

教会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西方文化、教育、医疗等传入中国的窗口,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并为当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近代;沿江通商口岸;教会建筑;文化传播;量化研究

第一章相关概念界定

#1.1近代沿江通商口岸
“近代”在中国历史分期中generalmente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

“沿江”指的是中国长江流域,长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黄金水道,沿岸分布着众多城市,其中不少城市在近代成为了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是指近代中国被迫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开放的通商城市,这些城市成为了西方国家对华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的重要据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