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东大周边地区“硅巷”创新空间规划设计05文献综述

 2023-08-28 14:52:57

文献综述/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东南大学周边地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以新街口广场为原点,紧紧依靠高校的科研优势,对于以硅巷模式打造创新空间,提升南京市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潜力。

  1. 用地性质

片区内二类居住用地占最大比重,其次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其中西侧的中山路沿线以商业和商务功能为主,长江路沿线以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为主,然而广场绿地等开放空间比重较低。

  1. 居住用地分析:片区内居住用地以老旧小区为主,南部有个别较新的住区。环东大周边的学生公寓占较大比重。场地西侧有少量的商业性质公寓。长江路附近有一些风貌较差的民国时期老住区。
  2. 公共活动用地分析:活动设施用地集中分布于长江路历史文化大街两侧。场地内的四角有着截然不同的活动属性。西北角靠近鼓楼公园,是活跃的市民休闲生活角;东北角紧靠东南大学和科学会堂,是科研属性强的创新角;西南角靠近新街口广场和德基广场这一高端城市综合体,是活跃的商业活动角;东南角紧靠各种文化设施,是典型的历史文化生活角。
  3. 商业活动用地分析:场地内体验型商业设施较为分散,传统的城市综合体主要位于中山路沿线;专业型售卖(电子电器商城)集中分布于珠江路,而珠江路底层商业业种混杂,生活气息浓厚。进香河路底层商业曾以户外用品居多,现逐渐衰落。
  4. 建筑高度与建筑质量
  5. 建筑高度:高层建筑延续城市发展轴线主要分布于中山路和中山东路,高等级商圈辐射影响较为明显。城市历史保护建筑周边高度较缓。老城区由于老旧住区偏多,平均高度较低。
  6. 建筑质量:中山路和长江路沿线建筑质量普遍较好。老旧小区集中分布的地段建筑质量和街道质量普遍一般甚至较差。地块内存在待开发地段,高层与低层建筑相接,视觉效果较差。
  7. 公共设施与第三空间
  8. 行政服务设施:高级别城市行政机构分布于北京东路周边,展示政府形象,提供市民便利。与市场相关的人才、土地、税务等行政办公设施分布于珠江路周边。
  9. 商务办公:写字楼沿中山路、珠江路、中山东路均匀分布。写字楼的集群体现了城市形象。
  10. 科研设施:工程类科研设施集中分布于东南大学内部,初步形成了相关产业较短的产业链。社科类科研设施分布于城市主干路周边,吸引相关商业服务设施。
  11. 环境景观与交通分析
  12. 道路系统:片区内部北京东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和太平北路均为交通性主干道,珠江路为生活性主干道,进香河路为生活性次干道,其余多为城市支路。公交车站点:散布于场地内,其中“中山路-珠江路北”、“四牌楼”等位于交通性主干道上的公交站点有较多线路经过。公交车线路多寡与城市道路等级相匹配。
  13. 开放空间系统:场地内有北京东路景观轴这一一级景观轴线,以及纵向的中山路景观轴、南唐历史轴线、滨河景观轴等二级景观轴线。北极阁公园、总统府等是重要的开放空间片区。

总结:整个片区依托东南大学的科教资源,紧靠中山路中轴线,以及长江路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多个典型特征,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本小组以创新文化为主要议题,认为长江路-总统府一带拥有国立美术馆、人民大会堂、老烟厂、民国住宅等历史文化资源点,是利用文脉塑造更活跃的文化氛围、打造创新文化的最好选择。

文献综述:

创新一直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愈发显得重要。如何激活老城区资源,为创新创业、推动城市发展服务,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议题。

“硅巷”通常是指聚集在从曼哈顿下城区到特里贝卡区等地的移动信息技术的企业群所组成的虚拟园区。姚成二在2019年提到“硅巷与硅谷的区别在于:硅谷是在城市边缘区建设的具有完整高端服务配套的科技创新园区,而“硅巷”是以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 硅巷模式应用于南京的意义,姜琴和陆红姝在2019年提到“借鉴硅巷经验,盘活南京老城区资源,这不仅能促进南京中心城区的复兴,更能有效的提升南京市的经济弹性”。

1. 创新空间

国际和国内对创新空间的研究始终活跃,范畴较广。在大尺度范围上,王兴平和朱凯在2015年针对都市圈的研究中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创新空间和“产业型”创新空间两大类,并提出“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活动的展开和创新联系的发生,等等,都逐渐走出单一城市尺度,在高铁等承载的新型都市圈层面展开。”而郑德高和袁海琴在2017年对校区、园区、社区结合的创新空间作了详细的研究,提出“校区、园区、社区是最主要的城市创新空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