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题背景和意义:
面临信息时代、创新与存量发展的挑战,大规模系统性传统规划发展方式逐渐被建成区内存量创新设计方式所取代,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纽约的“硅巷”(Silicon Alley)发展模式正在被世界各国所模仿。
2015年,在十三五规划启动之际,我国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摆在首要位置;2018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响应国家号召,要将南京市打造成为具有创新发展驱动力的城市,未来15-20年间,南京市的城市目标愿景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 2019年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策措施》一号文件,提出打造“南京硅巷”,发展“硅巷经济”。
一方面,玄武区作为中心城区的老城中心地带,有响应南京市“创新名城”发展定位的责任,一方面,玄武区也有依靠创新经济提升本地发展质量的客观需求。依托区内中科院、9所高校与环境资源优势,南京玄武区政府制定出台了《玄武区“硅巷”建设工作方案》,本课题结合《方案》的建设需求,聚焦玄武 “一区五园”中的东大·南京设计名城、珠江路城市“硅巷”,探讨由智慧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引发的新业态、新服务、新休闲等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带来的新设施、新功能、新景观、新空间等,寻求玄武“硅巷”创新发展的策略与空间规划设计解决方案。
- 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本课程规划设计研究以东南大学为中心的周边2.6公里范围为基地,结合多元化的“硅巷”发展模式与国际发展成功经验,应用信息、数字、3D技术,重点探讨以下问题:
1、研究“硅巷”式空间发展模式及其中国发展的适应性;
4、作为公共空间单元的“街巷”或“街区”如何营造适宜创新发展的氛围;
5、如何塑造体现“创新名城”特色的场所环境与标志。
在本次环东大地区创新空间课题中,本小组以“街区”为切入视角进行研究,课程研究关键在于明确界定“创新街区”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 和传统街区相比,创新街区所聚焦的创新结构
- 如何提升潜在使用人群对创新街区的感知程度
- 支持创新活动发生的街区场所营造
难点:
- 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保留街区这一模式的原始核心特征
- 如何引导人对创新街区的接触方式或人在街区中的行为活动发生变化
- 如何提升创新街区的标志性、先锋性和辨识度
- 在保留街区内连续的生活体验前提下中置入激发创新活动的街区场所
- 文献综述/调研报告
基于研究项目性质,本课题组以现状调查作为课题开展的基础。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