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15 14:30:33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日渐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四与行为方式也随之改变,热衷于并有能力尝试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社交媒体上涌动的思想时刻检验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

关键词:社交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从国外的脸谱网(Facebook)、优视网(YouTube)、推特(Twitter),到国内的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应用不断发展,日渐丰富的功能满足着用户群体的各种需求;基于社交媒体的相关研究也不曾停止,社交媒体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阿戈斯蒂诺和阿那博尔迪强调,社交媒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各种不同的网络网站,如Facebook、Twitter等微博客服务、博客、照片分享和视频分享网站,如YouTube或Flickr”,传统的文本内容与照片视频等混合,进行发布。在《认知盈余》里,美国学者克莱·舍基提到,是用社交媒体使我们获得了与他人联系的借口,电视无法满足我们这一诉求。通过社交媒体,用户互相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内心的满足,表现出显著的社会性。传递、获取信息与表达的过程,也是用户展示自我、树立个人形象、寻求认同的过程。也有学者否认用社交媒体来代表这种趋势,保罗·莱文森将以上媒体都称为“新新媒体”,他认为, 千百年来的一切媒体都具有社会性, 所以用“社交媒体”专指当代最新一代的媒介是不妥当的。新新媒介的社交性质固然是关键, 但并非它独有。

其实,早在2007年,“社交媒体”一词就出现在梅菲尔德的电子书《什么是社交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中,梅菲尔德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 具有如下特征参与性、开放性、交流性、社区化以及连通性,对社交媒体的技术特性做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大卫·梅曼·斯科特在《新规则》一书中将社交媒体描述为“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评论和他娘的社会媒体内容,并且彼此可以分享信息、见解、思想并建立关系的在线平台”;不过,即使社交媒体本身为用户提供了尽可能大的沟通交流平台,但用户自身总是趋向于稳定、保守的信息接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范围。

安德烈·开普勒(Andreas Kaplan)和迈克尔·亨莱因(Mi-chael Haenlein)则将社交媒体定义为建立在web2.0技术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网络应用,它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的创造和交流,该定义的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社交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其独到之处,依托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发布、传播、评价,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这些基础功能往往都是免费的;有利于吸引、留住新用户,进一步提升使用人数,扩大用户群体。阿耶莱特·诺夫认为,“社交媒体将来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不请自来,适当的信息会在适当的时候被传递给适当的人,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接触信息数量的不断增加,确实更有可能接触到所谓有效信息,但同时处理无效信息的时间也在增加,并且处理无效信息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增长往往比处理有效信息多得多。

随着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提升,也有不少学者就社交媒体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进行研究,包括在教育方面,虽然国外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从本质上来说,也有此类工作;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一个跨文化视野》的论文中提到,“公民教育也是一个逐渐利用电脑技术的领域,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站、邮件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社交媒体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信息与沟通渠道。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