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消费——解读星巴克消费人群文献综述

 2022-11-21 16:16:08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无论你走在哪个城市,都会发现星巴克的踪影。它诞生于1971年,起初也不过是西雅图传统市场上的一家小店。1996年,星巴克进驻东京,开了第一家海外咖啡店。近20年来,星巴克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了国际最著名的连锁咖啡集团。[1]

星巴克于1998年进入中国,最开始是主打各大城市,而今,星巴克的门店已经遍布各地,渐渐扩张至中小城市。与此同时,星巴克的消费人群也由小众转为大众,其品牌已日渐深入人心。中国的咖啡文化并不浓郁,星巴克进驻中国更是受到了相当多的非议。从故宫开店风波到“暴利门”事件,星巴克这个“洋牌子”似乎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尽管如此,星巴克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的步伐仍旧没有停止。直至如今,星巴克已经在中国占据了相当多的市场份额,而它的咖啡霸主地位似乎已经形成。

星巴克的成功无疑与它的产品创新,营销手段等息息相关,它把握住了中国的消费市场,并进行了本土化运作,如今,这个绿色的美人鱼标志已经存在于各大商圈,各个街道。而真正引起笔者兴趣的是一些人的猜测:星巴克就是下一个麦当劳。同样是一家国际连锁店,麦当劳最初仅是少数人能够消费的“奢侈品”,随着它的扩张,如今麦当劳成了一个家喻户晓,毫不新奇的快餐品牌。无独有偶,星巴克最初的目标也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中产阶层[2],但是,随着星巴克爆发式的扩张,它的消费人群似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然而,很少人会真正关注,在如今的中国,去星巴克消费的是怎样的人,他们处在什么阶层,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群。而我们对星巴克的印象本身就是抽象而模糊的,它似乎代表了品味,似乎彰显了一部分人的造作与炫耀,又似乎什么都不是。我们的消费选择明明是主动的,可是,很多时候,连自己都无从把握。进入星巴克,这并不是一种随机行为,也不仅仅是一种个体选择。星巴克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它复杂多变,折射出的是当代人精彩纷呈的消费心理与消费逻辑。

1.2 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关注点是当今中国的星巴克消费群体。星巴克作为西方文化和咖啡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刚进入中国时广受追捧,代表着一种小资文化。“我不在办公室,就是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3],这句话体现了星巴克被赋予的无上荣光。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定位即是中产阶层,因此,本研究会涉及到阶层与消费的讨论。但笔者并不假定星巴克的消费人群以中产阶层为主,只是力图理清去星巴克的是哪些人,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有无明显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笔者会重点关注相应人群的消费原因和消费逻辑。如果将星巴克消费人群视为一个“共同体”,那么能够将不同人联系起来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现代社会的消费不仅仅是物的消费,消费行为的背后也各有意义所在。总体而言,本研究涉及两个主要的研究问题:

1、去星巴克消费的人群有哪些?

2、人们为什么选择星巴克进行消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