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稀疏典型相关分析的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结构网络与其HAMD分值的相关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2-11-28 17:54:03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抑郁症作为精神病学领域的主要挑战,一直是脑科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2010年,一项基于全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精神疾病与物质成瘾滥用是导致死亡和疾病的全球第 5 大病因。在精神疾病与物质成瘾滥用障碍导致的疾病伤残调整年中,抑郁症排名第一 。国内外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抑郁症的识别率及系统治疗率低。其为脑神经发育及环境应激等多维度、多系统异常而导致的情感整合功能失衡的疾病,抑郁障碍的病理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由于临床上抑郁障碍的诊断方式以临床表象为主,主要基于患者叙述或家属描述、临床观察,辅以神经心理测评量表,主观性强;此外,抑郁症具有较高的疾病异质性,故给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挑战。

抑郁症的发病并不完全是功能性精神障碍,有一部分类型的患者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心理学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认知、定向思维方面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地减弱,根据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上述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额叶的白质纤维素(即脑白质)其完整性来实现的。DTI(弥散张量成像) 技术的出现为临床医师评价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HAMD评定方法简便,标准明确,便于掌握,可用于抑郁症、躁郁症、神经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之评定,尤其适用于抑郁症,表的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基于稀疏典型分析脑白质结构与HAMD评定结果的相关性,推测脑状态的变化与抑郁症之间关系,以此了解抑郁症的脑功能和脑效能状态,可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了解和掌控大脑并指导抑郁症的治疗与训练康复。

1.1脑白质纤维结构

对抑郁症亚型的分析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一些学者提出抑郁症是一种神经环路疾病,抑郁症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可能与不同的关键神经环路异常有关。基于此种假设,本课题借助于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像数据,从脑白质纤维结构网络的角度,探究抑郁症不同疾病症状与脑白质纤维结构网络间的关联性。

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抑郁症患者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主要集中在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海马、杏仁核、丘脑和基底神经节,其中研究报道最多的是前额叶功能异常。通过对抑郁症病人尸解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广泛额叶体积减少, 额叶眶区、前额叶背侧区、前扣带回膝下部皮质厚度减低, 神经细胞体积减小,神经胶质细胞丢失。当前研究还认为前扣带回的功能可能是对情感、认知信号进行整合。与认知过程有关的前扣带回背侧和尾部路经与杏仁情感路径在前扣带回前部相互整合,当整合信号与原情绪和认知趋向矛盾时, 前扣带回向其他脑区 (前额叶背侧区) 发出请求调整信号,治疗后的抑郁症病人,前扣带回脑功能恢复活跃,此现象反映了这一区域对个人情绪现况与现实情绪反射冲突的敏感性增高,并通过其主要的传出通道向前额叶发出请求后续调整信号,这个信号可能增加治疗反映。同时,抑郁症患者海马和杏仁核的结构及功能也常常检测出异常,其中主要表现为海马体积减少,杏仁核局部血流量及糖代谢水平增加。

1.2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随着一些如脑电图、脑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研究人脑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更容易地获得适用于脑功能和结构网络建模所需的各种数据,使得复杂脑网络研究成为脑结构和脑功能分析的十分强大的工具,能揭示过往分析手段所不能揭示的脑结构和脑功能的机制和特征。其中,特别是DTI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当前唯一一种能无创地得到活体脑部信息的手段,其能够获取活体人脑的结构连接信息,这使得构建活体人脑结构网络成为可能,可以检测到不同脑区之间的白质纤维束,能够明确脑区之间白质纤维的结构位置和走行特点,进一步利用白质纤维的连接数目、

密度、强度、概率等可以构建能够客观反映大脑真实解剖连接的结构网络,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过该技术有望能寻找到精神疾病的客观生物标记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