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关节炎药CZ-109缓释制剂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29 20:50:58

一.缓释制剂的简介

CZ-109(以下简称109)是本所研制的抗关节炎药物,它是通过抑制TNF-alpha;因子来达到抗炎的作用,但前期药物动力学实验表明其半衰期较短、本身代谢过快;109原料药是一极微溶解的药物,其本身的溶出会影响在体内的吸收。为了让它能更长时间的发挥药效,将其设计成缓释制剂。

缓释制剂是指与普通制剂相比较,治疗作用更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减少的制剂。缓释制剂通常是根据药物的扩散、溶出、渗透及离子交换和胃肠道特性,以制剂的手段,如包衣、加入阻滞剂等,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释药速率和制剂的输送速度,从而使药物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国外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口服缓释制剂,到了70年代被医学界认可,上市的药物品种也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的制药业为适应临床治疗需要,将研究的重点由原来的偏重制剂工艺学及表观质量转向了新型释药系统的研究。这就给口服缓控释制剂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制剂历史进程看,可将制剂分为四代:第一代制剂常规制剂;第二代制剂一般长效制剂、肠溶制剂;第三代制剂控释制剂、药物输送系统、透皮吸收治疗系统;第四代靶向药物制剂。其中口服缓控释制剂药物品种及其不同规格有很多,研制了多种药物的每日给药一次的制剂。20世纪90年代,随着制剂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交叉渗透,使口服缓控释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即使制剂定速、定位、定时的释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开始研究缓释制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新型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及其所需费用较大,制剂工作者更加关注给药系统的开发,其中缓释给药系统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之一。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是对其巨大的投入和关注,使我们无论从生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制的研究等多方面已经大大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但是,作为一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生产水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方面有待提高,方便临床用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二.抗炎药的研究与发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疾病。病理发展过程中滑膜增殖形成血管翳,造成骨关节侵袭破坏,最后导致关节强直、畸形、功能丧失而有不同程度的残废。美国的发生率约为成人的1%。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可发生于青少年、成人及老人,女性多于男性。

由于RA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而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阐明,故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呈现很大个体差异。因此,关于RA的治疗一直是风湿病学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近年随着改变病情药、环氧化酶抑制剂以及中药单、复方研究的深入,使RA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选择更具灵活性,疗效、预后和药物不良事件控制较以往均有新的进展。

RA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因素在RA的作用、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反应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