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藻胶裂解酶的挖掘及酶活测定文献综述

 2023-04-19 18:07:48

文献综述

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进展摘要:褐藻胶是由beta;-D-甘露糖醛酸及其C5差向异构体alpha;-L-古洛糖醛酸结合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多糖,褐藻胶裂解酶能通过beta;-消去机制催化褐藻胶降解生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褐藻寡糖,褐藻寡糖因其特有的生理活性和生化特性,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本文从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分类、作用方式及机理、结构与功能、酶活测定、酶学性质、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对未来褐藻胶裂解酶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褐藻胶;褐藻胶裂解酶;褐藻寡糖;褐藻胶存在于褐藻细胞壁及细胞间质中,是水溶性酸性阴离子多糖,由beta;-D-甘露糖醛酸(M)及其C5差向异构体alpha;-L-古洛糖醛酸(G)通过1,4糖苷键以均聚或随机的方式排列,有三种聚合方式:聚古罗糖醛酸 (poly G)、聚甘露糖醛酸 (poly M)和异聚MG段 (poly MG)[1],具有一些优秀的特点和性质[2]。

褐藻寡糖是褐藻胶的降解产物,在食品、农业、医药、能源等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褐藻胶裂解酶作为降解褐藻胶的工具酶,具有底物专一、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效率高、可控性强等优点,故用酶法降解褐藻胶,已经逐步取代传统的物理法、化学法生产褐藻寡糖,对褐藻寡糖的利用开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褐藻胶裂解酶的来源至今为止,许多褐藻胶裂解酶已被筛选、鉴定、克隆和纯化,其来源多种多样,有海洋藻类、海洋软体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微生物(包括海洋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极少数病毒)等。

其中细菌类是褐藻胶裂解酶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来源,已鉴定出50000多个褐藻胶裂解酶氨基酸序列,其中47000个属于细菌基因组[3]。

2 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类根据底物特异性,可将褐藻胶裂解酶分为1,4-beta;-D-聚甘露糖醛酸裂解酶(EC 4.2.2.3),1,4-alpha;-L-聚古罗糖醛酸裂解酶(EC 4.2.2.11),以及在两者中均显示活性的双功能酶[4]。

根据分子质量大小,可将褐藻胶裂解酶分为3类[5]:第1类分子量在20~35 kDa之间,第2类分子量约为40 kDa,第3类分子量约60 kDa。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