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三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 目的:为荆三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荆三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荆三棱块茎中已被分离鉴定出的化合物总共有32个。其中包括黄酮类、茋类、异香豆素类、三萜类、酚酸类、脂肪酸类等化合物,有抗病毒、保肝、抗菌、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关键词:中药三棱;荆三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荆三棱 (Scirpus yagara Ohwi=S. fluviatilis (Torr.) A. Gray) 属于莎草科藨草属植物,生长在水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长江下游地区[1]。其干燥块茎作为中药三棱使用始载于距今有1250多年的唐代药学著作《本草拾遗》里,是三棱最早使用的品种。自宋代《本草图经》开始把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当做中药三棱使用后,此后的930多年里两者一直混用[2]。
中药三棱,味苦、性平,入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功能,属于活血化瘀药,临床上常与其它中药配伍使用(如莪术、木香、青橘皮等制成三棱丸),多用于治疗癥瘕痞块、瘀血、妇科经闭、食积胀痛[2-3],产后腹痛、月经不调、以及炎性相关疾病[3-4]。此外其还具有抗肿瘤、镇痛、抗凝血等功效[5]
三棱品种使用一千多年,对其的使用仅限于经验,但对其的现代科学报道甚少[6-8]。直到近年来,国内外植物化学与药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荆三棱做了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本文针对这些研究工作进行了梳理与综述,以便于以后对荆三棱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或开发应用。
1.化学成分
目前已从荆三棱块茎中分离得到30多个化合物,结构类型主要为黄酮类、三萜类、茋类和异香豆素类。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