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13抗人结肠癌作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21 19:59:17

DT-13抗人结肠癌作用的研究

结肠癌(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之一,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恶性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排最常见肿瘤第三位。男性癌症发病率中结肠癌仅次于肺癌和前列腺癌,而女性癌症发病率中其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截止2014年,我国结肠癌每年新增病例高达40万,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1000多万。结肠癌有多种发病原因,其中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饮食,有资料表明,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的饮食可使结肠癌发病率上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饮食结构及习惯有所改变,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国人的生命和健康[1-3]

目前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和化疗,但不良反应多,因此寻找并研究有效抗结肠癌治疗药物意义重大。而天然药物治疗肿瘤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有效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有不少研究者已从各种天然植物中发现抗结肠癌活性成分,如半枝莲提取物(ESB)[2]、白花蛇舌草提取物(EHDW)[3]等。而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短葶山麦冬皂苷(DT-13)也具有抗结肠癌作用。

短葶山麦冬产于福建仙游地区和湖北襄阳地区,可作为麦冬的替代品入药,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衰老及抗心肌缺血、抗肿瘤等作用。短葶山麦冬中主要含有甾体皂苷类、萜类、酰胺生物碱类、脂肪酸类等化合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即短葶山麦冬皂苷(DT-13),是短葶山麦冬须根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具有较明确的抗肿瘤转移、抗炎、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T-13可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黏附、侵袭和迁移,还可影响肿瘤微环境,通过抑制肿瘤间质成纤维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黏附及抑制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多方面发挥抑制肿瘤转移作用。同时,DT-13还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血栓等药理活性,利于肿瘤的综合治疗。而体内外实验得出的DT-13高效低毒的特性[4],使其更具开发成为抗肿瘤新药的潜力。

已有研究表明,DT-13对肺癌细胞A549、胃癌细胞BGC-823及乳腺癌细胞MDA-MB-435[5]等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而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DT-13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HCT-15、HCT-29等也均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但至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继续深入研究DT-13的抗结肠癌作用机理,可为其在结肠癌治疗应用中提供参考依据。本实验便以此为目的主要研究DT-13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

细胞凋亡(apotosis),又叫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指细胞在发育和形态建成中,出现的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正常生理死亡过程,具有高度保守性。

细胞凋亡包括3个时期:一是定型期,靶细胞接到死亡指令,开始程序死亡;二是实施期,细胞内出现一系列的形态和生化变化,如细胞核凝集、细胞缩小、形成膜泡、微绒毛丧失、染色体DNA降解、形成以核小体长度为单位的DNA片段等;三是吞噬期,凋亡小体被周围的吞噬细胞消化吞噬,凋亡完成。

在哺乳动物细胞凋亡过程中,有多种基因和蛋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Caspase(半胱天冬氨酸酶)、Bcl-2蛋白家族、p53蛋白、survivin蛋白等,而其细胞凋亡机制主要有两种,为死亡受体途径(Fas途径)和线粒体途径[6-7]

细胞凋亡是一种自发、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是生物体维持细胞数量相对稳定的固有机制,而肿瘤则是一种细胞凋亡过少,增殖过多的疾病,若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则有可能使肿瘤细胞停止生长,达到肿瘤治疗的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