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及用药分析 邱婷婷
慢性心力衰竭指心脏泵血功能损害导致机体出现相关症状与体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是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为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一旦出现心衰,大部分患者就步入一个进行性恶化的过程。因此,心衰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具有高患病率、高花费和预后差的特点。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有500万心衰患者,并且每年有55万新患者, 2007年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费用超过330亿美元。在过去40年中,由于心衰导致的死亡增加6倍,心衰是主要心血管病中患病率显著增加的唯一的病症[2.3]。据统计,我国目前35-47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力衰竭患者,患病率为0.9%,尽管低于发达国家,但对我国仍然是巨大的公共卫生经济负担。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显著提高,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约为1.3%[4]。
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具有以下特征:北方(1.4%)高于南方(0.5%);城市(1.1%)高于农村(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对15518名年龄35-74岁城乡居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女性(1.0%)患病率高于男性(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西方国家男性高于女性不同,可能与我国女性风湿性瓣膜病心力衰竭发病率较高有关[4];随着年龄增高,心力衰竭患病率明显上升。那开宪等[4]研究结果显示,60-70岁患者占39.2%,70-80岁以上患者占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于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析,我国2000年对2178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6]显示,心力衰竭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首位病因为冠心病(55.7%),其次为高血压(13.9%)、风湿性心脏瓣膜病(8.9%)。随着人口老年化加剧,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呈现以下特点:(1)心力衰竭严重程度逐渐加重;(2)多病因心力衰竭比例升高;(3)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是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此外,根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显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却占40%,提示CHF 预后严重。据国外报道,因受试人群的不同,心力衰竭患者3-6个月内的再入院率达27%-50%,1年的全因死亡率达30%[7.8],而据国内既往的研究数据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因心功能不全再住院率为58.4%,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确诊后第1年内全因死亡率超过20%[9.10],死亡率甚至超过了某些恶性肿瘤。
如何防止CHF 的发生发展、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已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慢性心衰规范化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11]。然而,由于这些药物在临床规范化应用中存在一定难度,至今仍然远远没有达到临床研究中所能耐受的使用率和剂量,许多患者因此没有获得这些药物治疗预期带来的益处。不规范的治疗增加了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和再住院的概率,也增加了患者死亡风险[12.13]。
本文拟通过追踪一位慢性心衰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密切跟踪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方案调整情况,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及有关指南,初步分析其住院期间治疗药物选择和药物随疾病进展情况而逐步调整的合理性,进而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药物实际治疗情况与指南的差距,以期为规范化应用药物,更好的控制和预防心衰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新.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1例报道[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3):298-29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