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肾毒性的药代物质基础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30 16:01:43

报告题目 : 氨基糖苷类耳肾毒性药代物质基础研究研究背景: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Gs)具有水溶性好、性质稳定、抗菌谱广、抗菌杀菌力强;肾功能正常者吸收排泄良好,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等特点。

它与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有很好的协 同作用,适用于治疗严重的复杂性细菌感染,尤其被广泛地用于革兰阴性细菌的感染。

甚至于在治疗许多耐药菌所引起的感染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

因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临床上重要的抗生素品种。

但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引起的肾毒性,耳毒性、神经肌肉毒性、过敏反应等成为了限制了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该药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常见,尽管采取了严格仔细地监测和保护性手法手段,肾毒性也依然会发产生,毒性损伤先在表现为血浆肌酐短暂增加,最后发展到严重的急性肾损伤(AKI)。

这类抗生素的体内分布和药物动力学基本相似,一般都是肌注后0.5h~ lh达血药峰浓度,静脉滴注结束时达到血药峰浓度,肾功能正常者半衰期约为2h,以原形经肾脏排泄为主;肾功能不全者,排泄则较为缓慢,并可逐渐蓄积产生毒性。

现在临床上应用 的AGs品种除了链 霉素用于治疗结核病外,主要是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类的半合成衍生物如奈替米星 、依替米星、异帕米星、阿米卡星、阿贝卡星等。

这些品种相对于早期的AGs品种,在对耐药菌的抗菌活性有显著提高的同时,耳、肾毒性也有明显改善,加之临床工作者开展的合理用药的努力,其耳、肾毒性的发生可明显减少。

虽然如此,耳、肾毒性仍然是该类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国内外学者也在不断地进行研究以阐明肾毒性发生的机理,寻找解决的对策,以减少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