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骨肿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包括组织硬度大,血流量低等问题,药物很难达到骨部位,因此开发骨靶向制剂,提高药物治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的研究手段:
本研究中,将骨靶向分子阿仑膦酸钠(ALN)修饰在HA上得到ALN-HA,然后利用胱胺将其与疏水性分子胆固醇相连接,制备得到两亲性材料:ALN-HA-S-S-Chol,然后将此两亲性材料插入到阿糖胞苷脂质体上,从而得到具有骨靶向和CD44双靶向的还原敏感性的阿糖胞苷脂质体:ALN-HA-S-S-Chol-AraC-Lip。该脂质体经尾静脉注射后可以靶向于骨,纳米粒进入骨部位后,HA衍生物与AML细胞表面的CD44蛋白向结合,使脂质体可以进入AML细胞内,最后二硫键在AML细胞内可以迅速断裂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文献综述:
骨靶向制剂研究进展
骨骼是人体组成的重要部分。正常情况下骨的形成和重建处于动态平衡,如果平衡被打破,则会引发许多骨疾病。但是由于骨组织有供血少、渗透性差、刚性大等生理特点,药物通过一般给药途径常常会给身体其他组织带来严重的伤害,并且不能给骨组织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达到理想的疗效。“骨靶向”这一概念在1986年被Pierce提出[1],骨靶向给药系统能够使药物特异结合于骨,在治疗骨方疾面的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骨靶向给药系统按照机理可以分为特异性骨靶向给药系统和非特异性骨靶向给药系统。非特异性骨靶向系统中分为被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特异性骨靶向也就是主动骨靶向。骨靶向给药系统由靶向药物和药物载体复合物构成,常用载体为脂质体、树突状聚合物和纳米粒等。不同的载体影响药物递送的效率。其中脂质体具有较为理想的特点:制备简单、没有免疫原性、容易被修饰等等。[2]纳米制剂技术因其众多优点在骨靶向给药系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1.非特异性骨靶向给药系统
被动靶向给药系统使药物被载体包裹制成纳米粒或脂质体复合物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以使其在骨中富集从而发挥作用,或者利用肿瘤组织的高渗透性使其选择性积累。粒径大小、载体的电荷分布、成分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3]选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一定范围内减小粒径可以增加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在其他组织的分布。[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