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背景诊断治疗学(theranostics)是把诊断和治疗结合起来,同时实现影像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为了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及靶向性,诊断治疗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该策略能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靶向性从而提高抗肿瘤活性并降低其毒性。
在诊断治疗学中诊断的作用为收集治疗前后疾病状态的信息并指导进一步用药。
本文中将综述利用荧光成像技术的具有诊断治疗作用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肿瘤目前仍然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
目前,传统的化疗药物面临以下难题:① 治疗方式并非个体化,所有病人均为通用剂量给药,故因病人个体差异等因素产生超敏或无效现象导致治疗失败;② 疗效评估一般在一个治疗周期之后,因此具有滞后性,往往导致错过了使治疗最佳时机。
二、 拟研究的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5-FU尿嘧啶抗肿瘤前药的合成问题。
三、 采用的研究手段1. 卟啉类载体卟啉是一类结构特殊的化合物,对恶性肿瘤有特殊的亲和性,可选择性地滞留在癌细胞中, 受到光激发后还能破坏体内外癌细胞,所以合成卟啉导向的抗肿瘤药物受到了较大的关注。
胡泉源[1] 以四苯基卟啉为载体,以酰胺键连接4个5-FU分子,合成了5,10,15,20-四[邻(5-氟尿嘧啶-1)乙酰苯胺]苯基卟啉(H2 TFu PP)。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