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的: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其发病率占我国性传播疾病的第二位。鬼臼毒素是WHO推荐的治疗尖锐湿疣的一线药物之一。但其经皮吸收性低,本实验为制备鬼臼毒素的纳米混悬剂以增大其透皮吸收率。
二、研究意义:鬼臼毒素软膏外用具有抗病毒作用,但其水溶性较差,将其制备成鬼臼毒素纳米混悬剂可大大提高其透皮吸收率,具有缓释以及靶向作用。作为新剂型具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鬼臼毒素的简介
鬼臼毒素为鬼臼类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具有特效细胞毒性的物质,通过作用于哺乳细动物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拓扑异构酶II,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而产生细胞毒作用及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细胞的有丝分裂、增值,是尖锐湿疣病变部位的细胞变性、坏死、脱落。0.5%PPT的酊剂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外用药物。1942年,科学家Kaplan局部应用PPT治疗尖锐湿疣,获得了满意的效果。1947年,科学家证实了PPPT对动物癌细胞的破坏作用,引起了人们对此的广泛研究。但是由于PPT的毒性很大,使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在,人们正在努力的探索,期望找到治疗效果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鬼臼毒素类抗癌药物或鬼臼毒素新的给药剂型。近年来,纳米材料因为其独特的优点,引起了学者的广泛重视,本实验在该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为增加鬼臼毒素软膏的透皮吸收,将其先制备为纳米混悬剂,减小其粒径,增大皮肤的吸收率。在纳米混悬剂中药物粒径小而且高度分散,能显著增大其在制剂中的含量,提高药物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改善人体的生物利用度。纳米混悬剂是指以表面活性剂为稳定剂或助悬剂的纯药物颗粒的一种胶体分散系统。其中药物的平均粒径小于一微米,一般在200-500纳米之间,纳米混悬剂在难溶性药物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纳米混悬剂的研究进展
纳米混悬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药物纳米混悬剂仅由药物组成,粒径小于1um。纳米混悬剂不同于其他纳米制剂,如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乳、纳米胶束和聚合物纳米粒,纳米混悬剂中不含基质材料,只含少量表面活性剂或高分子材料作为稳定剂。因此具有载药量高、易实现静脉注射的特点。在表面活性剂和水等附加剂存在的条件下,将药物分散在水中,通过粉碎或控制析晶条件形成稳定的纳米混悬液。不论难溶于水,还是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油的药物,都可以通过此方法制备得到。纳米混悬剂作为一种制剂中间体,该纳米系统可以与传统制剂形式如:胶囊、软膏、片剂、注射剂、眼用制剂等结合,并进一步制成适合口服、注射、局部等给药途径的制剂。
纳米混悬剂经皮给药的优点:
(1)与普通经皮给药制剂相比,纳米混悬剂表现出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增大并且生物黏附性增强的优点。(2)控制药物释放以及定位给药等优点。
3、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