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前体脂质体缓释微丸的制备及药动学评价文献综述

 2023-02-16 19:07:15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释药系统,具有流动性好、易填装胶囊、装量差异小、释药稳定等优点,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将其分析、归纳,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并展望微丸制剂的发展前景。微丸属于多剂量剂型,与其他口服制剂相比,微丸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① 可通过对普通丸芯的包衣制成缓控释制剂; ② 在胃肠道分布面积大,生物利用度高,刺激性小; ③ 粒径小,受消化道输送食物节律影响小; ④ 将它制成控释制剂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治疗浓度,并维持平稳、长时间的有效浓度,且波动小; ⑤ 流动性好,大小均匀,易于处理( 如包衣、分剂量等) ; ⑥ 能改善药物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 ⑦ 适合于复方制剂的配伍。随着现代微丸制备工艺的发展,微丸在缓控释制剂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微丸的缓控释采用骨架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和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等缓控释制剂技术来实现。

变异型心绞痛是一种由可以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致死型心律失常和突然死亡的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现 PD是一种被广泛用在抗炎、抑制血管内血栓形成、提高微循环等方面的主要水溶性活性成分。PD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具有减轻钙超负荷、调节钙稳定的作用。实验表明PD水溶性部位对大白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具有明显的预防心肌缺血作用,缩小心肌梗塞范围,提高动物存活率。此外,PD还被证明抑制血瘀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趋化游走能力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L- 8的活性,这些抑制作用是PD改善微循环、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一部分。查阅相关文献得到PD的药理作用:1. 抗动脉粥样硬化(1)抑制炎症作用;(2)抑制细胞凋亡作用;(3)抑制白细胞趋化游走作用;2. 保护心肌细胞作用:(1)减轻钙超载, 保护心肌;(2)抗氧化作用;3. 抗血栓形成作用:(1)抑制血小板聚集;(2)促进微循环;4. 其他方面的作用:(1)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2)抗纤维化作用;(3)抗病毒作用;(4)抗败血症;(5)防止色素沉着作用;(6)抗骨代谢、促骨合成作用。

然而,PD的半衰期很短,只有1-2个小时,不能长期间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除此之外,PD在口服之后拥有很强的肝脏首过效应,大约有60%,药效损失严重。为了减少肝的首过代谢和增强PD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我们采用前体脂质体给药系统是因为考虑到了其在口服给药的独特优势。前体脂质体是由药物、磷脂、水溶性载体组成的干燥、流动的粉末,分散形成多层脂质体混悬液,在其中加入水,可以避免脂质体理化性质不稳定的问题,在贮存过程中也更加稳定。前脂质体可以改进密封药物的胃肠稳定性,增强肠吸收,减少肝的首过代谢。除此之外,粉末形式的前体脂质体易于分配,转移,检测和制成理想剂型。然而,在PD前体脂质体的发展中有一个挑战,PD很难包裹进脂质体亲水核心,这对水溶性药物来说是个很普遍的问题。为了改进药物的封装效率,通过药物磷脂机制增加药物亲酯性,改进药物在脂质体中的保留,因此PD被负载在磷脂分子上。据报道药物磷脂化合物装载在纳米微粒上比肠道内淋巴转移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因此,PD磷脂是为了PD 前体脂质体的发展而制备的。

尽管前体脂质体可以增强药物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但是药物的速释和吸收使前体脂质体很难满足心绞痛的治疗要求。这是因为变异性心绞痛经常在午夜到第二天清晨之间发作,具有很明显的生物节律,显然患者在这个时间段服药十分不方便。为了更好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的顺应度,缓释药物传递系统更倾向于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变异性心绞痛的生物昼夜节律同步。因此,在这篇文章中,PD缓释微丸通过用PD前体脂质体作为微丸核心和丙烯酸树脂NE30D作为包衣材料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用一系列不同包衣材料和反蓄积制备的PD缓释微丸用来计算PD缓释微丸的释放曲线,基于先前的研究筛选出最佳处方。之后以这些包衣微丸体外释放曲线用来决定和与理想药物比较,通过相似因子分析来筛选出最佳处方。最后,药动学研究用来核查在24小时内最佳的PD缓释微丸的血药浓度-时间与心绞痛生物昼夜节律是否同步。

二、实验内容

(一)PD磷脂复合物的制备

1、制备处方工艺研究

2、表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