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甲素肝脏毒性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4 20:11:19

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又称雷公藤内酯醇、雷公藤内酯,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昆明山海棠以及苍山雷公藤、东北雷公植物藤等物质中分离得到的二萜内酯化合物,是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生育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其中关于肝毒性的报道较多。

临床上雷公藤制剂所引起的急性肝毒性,主要表现为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无黄疸型肝炎,病理检查发现肝脏有大灶性坏死,提示所致肝毒性以肝实质细胞损伤为主。

TP 引起肝毒性的机制复杂,分析近10 年的研究,其主要机制有以下6种:①与细胞凋亡有关,相关研究表明TP能降低人肝L-02细胞成活力,耗散线粒体膜电位并释放细胞色素C、下调抗细胞凋亡Bcl-2蛋白水平、上调促细胞凋亡Bax蛋白水平,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从而产生细胞毒性,进而造成肝损害;②与氧化应激有关,已有研究推断,TP导致的肝毒性可能与过量自由基氧基等产生而引起肝细胞过氧化等病变有关,亦或与活性氧簇(ROS)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及DNA损伤有关;③与P450酶代谢异常有关,TP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主要由CYP3A介导,其次由CYP2C和CYP2B介导,而TP本身对CYP3A有抑制作用,因而产生毒性;④与免疫损伤有关,免疫介导性肝损害既可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激发体液免疫,也可通过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或其他机制激发细胞免疫,或者同时激发两条途径共同作用,导致肝脏损伤;⑤与TNF及NO大量释放有关;⑥与iNOS表达有关,诱导生成的iNOS可利用O2-作为电子受体,同时消耗NADPH,当其消耗速率大于合成NO时产生的还原辅酶Ⅱ(NADPH)时,可形成大量O2-,加重肝脏的损害。

Th17细胞由初始T细胞前体分化而来,具有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并特异性地产生IL-17细胞因子,Th17细胞介导炎症性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移植排斥等的发生和发展,在这些疾病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一般认为,TGF-beta;和IL-6是诱导初始CD4 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的最关键的细胞因子。

在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经由STAT3通路活化Th17型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ROR-gamma;t,活化的CD4 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孤儿核受体(RORgamma;t)是控制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

Th17细胞亚群的分化和功能发挥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

①IFN-gamma;或IL-4的存在对Th17细胞的分化起到了抑制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