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1.1L-缬氨酸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体内物质代谢调控和信息传递等许多方面扮 演着重要角色。L-缬氨酸属于人体八种必需氨基酸之一,也是三种支链氨基酸之一。其应用范围非常广阔,在人体营养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调味品、医药、农药和保健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
1.2 在医药上的应用:L-缬氨酸对肌肉蛋白合成和分解具有极大的耐受性,是制造复合氨基酸输液和氨基酸注射液的原料。由其配制的复合氨基酸输液在血脑屏障、肝昏迷、慢性肝硬化以及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的膳食治疗,败血症及术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加快外科创伤愈合的治疗和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应用广泛。
1.3 在食品上的应用:L-缬氨酸在食品工业上可用作食品添加剂、营养增补液及风味剂等。米制糕饼中添加 L-缬氨酸(lg/Kg),产品有芝麻香,用于面包亦能改善风味。氨基酸埃丝肽可用作美容食品,能有效改善现代女性睡眠不足,解除疲劳,增强食欲,强皮肤弹性、张力、光泽、柔性,改善皮肤粗糙,增强精力、活力,改善腰痛、肌肉痛、缓和应激等效果。
1.4 在饲料上的应用:L-缬氨酸是近年受到重视的一种重要氨基酸,对乳腺组织分泌乳汁有重要作用。L-缬氨酸作为必需氨基酸的一种,雏鸡若缺乏会引起对鸡新城疫病毒的免疫能力降低。[2]
2. 发展趋势及前景:
目前,国际上生产 L-缬氨酸均采用发酵法。日本的松琦氏选育的厌气杆菌在 100g/L 的葡萄糖培养基中产酸达 15g/L;Tsuchicla 等选育的乳糖发酵短杆菌摇瓶产酸达 31g/L;日本协和公司的 L-缬氨酸产酸水平达 40~50g/L。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 1975 年在国内首次报道了 L-缬氨酸产生菌北京棒杆菌突变株 AS1.586 的选育,产酸为 26g/L。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进行了第二代缬氨酸高产菌的选育,摇瓶产酸提高到 30g/L。张伟国选育的黄色短杆菌 XQ-2 摇瓶产酸达 42~45g/L;浦军平等选育 L-缬氨酸产生菌种摇瓶产酸达 45g/L。张伟国等选育的黄色短杆菌 XQ-6 摇瓶产酸达 58~62g/L。赵丽丽等选育的缬氨酸高产TV2564,5L 罐补料分批发酵,产酸达 50g/L。徐庆阳等选育的 L-缬氨酸高产菌,10L 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 72h,产酸可达 53.4g/L。选育的 L-缬氨酸产生菌 XQ-6 定向育种,产酸进一步提高,摇瓶产酸 64~66g/L,50L 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 68h 产酸高达 68.7g/L。[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