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状态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近期进展
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问题严重,其中近视人群更呈现高速增加的趋势,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刻不容缓。其中眼生物学屈光要素在屈光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之间的匹配作用可以补偿一定程度的屈光不正,用眼情况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屈光不正程度,本文将对近来屈光不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屈光不正; 屈光要素; 研究进展
一、前言
屈光不正状态主要类型为近视、远视和散光。目前,近视人口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近视患病率约为22.9%,有学者估计到2050年全球近视患病率将升至49.8%。其中,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更高,东亚地区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可达73%,远高于欧洲(40%)、南美洲(<10%)和非洲(<10%)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1-3]。我国近视人口数量也十分庞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给出的数据显示,2020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高达80.5%[4]。
“近视”是指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远视”则是指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病人主观感觉看远模糊,看近更模糊。目前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及远视的金标准是睫状肌麻痹验光(也称散瞳验光),根据散瞳后测定的等效球镜屈光度[等效球镜屈光度(SE)=球镜度数(S) 1/2柱镜度数(C)]对近视、远视进行定义[5](正视:-0.5Dle;SE< 0.50D,轻度近视﹣3.00Dle;SE<﹣0.50D,中度近视﹣6.00Dle;SE<﹣3.00D,高度近视SE<﹣6.00D,轻度远视 0.5Dle;SE< 3.00D,中度远视 3.25Dle;SE< 6.00D,高度远视ge; 6.00D)
目前近视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但是有学者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R)等眼生物学参数使眼球处于正视状态,当眼生物学屈光参数处于异常值且相互之间匹配平衡失调的时眼球才会处于近视状态,例如当眼轴稍长、但角膜曲率相应减少时,眼球仍能保持在正视状态[6],但此时眼球正常发育过程已被打破,眼球由正视发展至近视的速度加快,仅依靠中心远视力检查和散瞳验光会忽视此阶段,不能尽早进行近视干预工作,这时了解轴率比(AL/CR)的大小就变得极为重要。除此以外,屈光不正也与年龄、性别、用眼时长、户外活动时长等息息相关[7]。本文将对屈光不正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作出综述。
二、国内外屈光不正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一)眼轴和角膜曲率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