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在迅速蔓延。但据相关数据统计,如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75%,而我国真实的城镇化率仅为35%。这一绝对数值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国家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特地为中央城镇化这一问题将会议时间延长为4天,会议上重点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原先的旧城镇化做出修正。陆大道、陈明星(2015)两位学者在其发表的《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一文中也曾探讨了此次中央的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强调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稳中求进”、努力实现“人的城镇化”等方针。之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出台,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
新型城镇化的趋势能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产业结构的布局,也因此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纷纷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落后的乡村地区向发达的城镇地区转移。
农村人口自改革开放后就呈现出激增的趋势,也因此才导致我国人口总数迅速突破13亿大关。如今,即使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市地区,可依旧有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地区,农村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相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形成一种大大过剩的局面。据国内学者陈永金,张二勋,刘加珍,潘瑞政,周长辉(2010)在《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一文中对山东省聊城市的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了说明:2000年聊城市总人口为 533.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59.27万人;2006年聊城市总人口为 572.82万人,比 2000年增加了39.24万,农业人口为 411.06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48.21万人。同时,据资料统计显示,总人口在稳步增加,而专门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减少,其中有90多万从农村转移出去从事第二、三产业。2008年底,聊城市外出劳动力达110多万。从调查情况看,青壮年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主体,且男多女少,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61.8%,女性为 38. 2%。在外出务工人员中 ,年龄在18~40岁的人员约占 94%,平均年龄为24. 3岁,主要是接受新事物较快、商品意识较强、具有一定文化的年轻人,而大量素质水平不高的劳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地区。
此外,国内学者朱传书(2015)也曾指出,“十二五”期间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4000万人,在相应计划实施后,“十三五”期间这类人群的数量依旧高达3500万人。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除数量庞大之外,还具有整体素质不高、老龄化趋势严重等特点。有限的就业岗位是远远也满足不了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即使是有就业的机会,但其个人素养、工作技能与岗位需求严重不符,进一步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就业,其实一直是关乎民生发展的大计。就业难已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我国向来是以超级人口大国著称,而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高素质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无形中导致了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现有的就业压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对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后,分析得出大部分学者都指出了在新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活水平低下、就业困难的问题。这说明城镇化的趋势并没有从实质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从这一趋势下的获益远低于城市人口。王徽、宁顺(2015)两位学者就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展开了研究,报告中指出安徽省在中国是农业大省之一,农村人口较多。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需求开始减少;工业化及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也在逐渐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面临着就业压力。而影响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素质水平低下、人口老龄化、农村就业布局不合理等。
许多国外学者也关于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也是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因素为主线展开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是Francis Tuan、Agapi Somwaru、Xinshen Diao(2000)三位学者在其研究中利用了中国第一次全国农业人口普查,考察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可能的制约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潜力。此调查覆盖了中国所有农村人口和家庭、非家庭农业生产单位、乡镇企业以及所有乡镇的行政组织,收集了大量有关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数据,并利用多态logit (GPL)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农村人口迁移进行了测算。最终指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因素包含年龄、性别、土地占有面积、教育水平、家庭人口总数等五项,其中其主导作用的是土地规模、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组别。
就如何解决该问题,众多学者也纷纷在文献中表述其合理建议与对策。国内学者范宇、姚士谋(2002)在《热带地理》的期刊杂志上对此问题发表了相关文献,他们在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描述的基础上, 对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阐述。结合目前形势, 指出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和主要措施。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使其成为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二是形成统一的, 公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保障;三是了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分布情况, 制定我国区域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模式。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