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患者接受社会药房慢病管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6 15:23:38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总体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许多烈性传染病疾病已经能被预防或治愈,如鼠疫、疟疾、痢疾等等。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的患病率和致死率在不断上升,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

根据预测,2030年全世界由慢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将上升到至世界总死亡人数的70%[[]]。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已经注意到慢病对于人的危害,率先关注对于慢病的管理,经过二十年的不断探索,于八十年代形成体系并推广,各国开始不断研究慢性病管理,提出了多种慢病管理模式。

而在2009年我国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慢病人数已经达到2.6亿人[[]],到2020年年末已突破3亿。

慢病对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威胁加剧,政府越来越重视慢病管理,引导社会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探索慢病管理新模式。

我国慢病管理机构主要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9万个,其中: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

虽然参与慢病管理的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增加,但是基层医疗机构慢病管理还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慢病防治宣传力度、管理登记程序有待规范等问题[[]]。

目前我国慢病管理处于一个加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内外慢病管理经验,确立以政府为保证、公共卫生为导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慢病管理策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