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文献综述

 2023-03-22 11:01:43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摘 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引发人地矛盾的突出和生态环境污染的加剧,因此快速、科学、准确地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已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阐述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多种建构类型,列举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常用方法,并结合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目前已有的基础,指出相应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一、引言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始终受到多方关注。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它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层次上反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3]。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数量暴增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4]。因此为了解决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众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过程,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5]。但全球尺度下的生态环境质量研究范围过于宽泛,考虑到不同区域特征差异性过大,故研究结果并不科学且研究意义不大。因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已成为目前需要不断探索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近些年,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时效性强、成本低、覆盖面广等优点使之成为目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6]。利用RS和GIS的方法提取生态环境评价指标,能够快速发现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过度恶化,因此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7]。目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与方法已由起初的针对生态环境状况单要素调查向多源数据支持的多环境要素综合评价过渡,评价内容由单纯的自然环境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

本文基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探讨,综合卫星遥感技术的突出优势,整理归纳得出目前较为通用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和方法。在对比多种模型研究手段和应用案例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为深入研究基于遥感技术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参考。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抽象、复杂的定性问题,而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将定性问题转换为定量问题的关键所在[8]。因此,为科学、准确地衡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在客观综合地考虑诸多环境因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5]。同时所选环境因子必须具有可表征性、可度量性和易获取性,以便于进行快速评价和综合分析[9]

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朱晓华认为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部分,因此其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基于此,他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依次划分为制约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其中制约层包括自然环境、灾害、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4个角度,要素层由16个基本要素构成,指标层则由具体的28个指标组成[10]。谌利等通过整理汇总和专家筛选,构建了由4个层次17项指标组成的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九江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计算[11]。胡安焱等构建了由水资源系统、土地资源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4个层次19项指标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体系[12]。薛惠敏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选取植被覆盖度、水体指数、土壤指数和建筑用地指数作为指标层,结合门头沟矿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13]。徐涵秋等综合考虑植被、湿度、地表温度、城市建设等方面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14][15]。经过众多研究证明,RSEI指数在城市中心[16]、水土流失[17]和干旱地区[18]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均取得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