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极端高温事件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对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强度和频率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科学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本文基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长时间序列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背后的驱动机制,旨在为该地区的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极端高温;时空变化;驱动机制;中国东北;华北地区
1.1极端高温事件
极端高温事件通常指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持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其定义受区域气候特征、时间尺度和指标选择等因素的影响。
常用的极端高温指标包括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均气温以及高温阈值等。
例如,IPCC将日最高气温超过35℃定义为高温日,而中国气象局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将日最高气温超过一定阈值(如35℃、37℃等)且持续一定天数(如2天、3天等)的天气过程定义为高温事件。
1.2时空变化特征
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协同变化等方面。
时间变化趋势是指极端高温事件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例如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趋势等;空间分布格局是指极端高温事件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特征,例如高值区、低值区以及空间变化梯度等;时间和空间的协同变化是指极端高温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不同区域高温事件的同步性和传播特征等。
1.3驱动机制
极端高温事件的驱动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