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温脐巴布剂的研制——体外经皮渗透与初步药效学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14 20:10:50

课题名称:中药温脐巴布剂的研制体外经皮渗透与初步药效学研究

课题性质:设计型

一、选题背景及文献综述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病、易发病,在儿科的各种疾病中发病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炎、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1]。此病多发于两岁以下小儿。腹泻经久不愈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2]。而婴幼儿因为年龄小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服药困难,服药的剂量、次数难以控制,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吸收弱,易引起副作用等棘手问题。虽然目前临床上针对此病已有饮食疗法、合理使用微生态疗法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药物疗法(主要使用抗生素)、中药疗法、推拿治疗等多种方法[1],然致力于寻找快速、有效、温和、简便的方法来治疗小儿腹泻一直是医药工作者不懈研究的方向。

本课题所用处方为民间验方,方中应用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作用的温胃药丁香[3];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引导诸药的温里药X;擅长于行气止痛、疏肝开郁、和胃健脾消食的行气药Y。全方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疗小儿寒泻外感风寒。本法应用中医药内病外治穴位给药理论脐疗法,并应用现代药剂学透皮吸收理论研制新型的贴剂温脐巴布剂来治疗小儿腹泻。巴布剂(Cataplasma)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4]。现代药剂学透皮吸收理论认为:经皮给药能避免药物的肠肝首过效应,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和较长的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疗效,使用方便。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巴布剂作为药物经皮制剂,除具有此类制剂的所有优点外,还具有载药量大,透气性、重复敷贴性、保湿性好、与皮肤相容性好,可随时中止给药,无有机溶媒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经皮给药体系发展的新方向,是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型制剂,并极大推动了中药走向世界[5]

本课题在先前对药方的提取、分离及包合工艺的研究,并对巴布剂基质配比、成型工艺及质量控制等研究的基础上对温脐巴布剂的透皮吸收、药理药效及对皮肤的刺激性进行研究。

1.1温脐巴布剂的透皮吸收研究

药物的透皮吸收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药物从基质中释放;药物穿透角质层屏障;药物通过表皮和真皮被血管吸收。中药复方经皮给药系统中有效成分首先要从骨架材料中释放出来,到达皮肤表面,进而才能经皮渗透进入体内发挥作用[6]。因此,在TTS系统中,药物释放与经皮渗透是外用贴膏制剂评价的主要指标。

药物体外释放度表征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性能,包括释放的速度和程度。释放速度与药物起效快慢有一定关系,释放程度又是影响药物吸收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药物的释放度主要与处方组成及成型工艺有关,因此体外释放度研究是药物、经皮渗透促进剂和组成系统的高分子材料筛选的根据[7]。经皮渗透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性能,影响此过程的因素有皮肤角质层、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浓度、基质、温度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皮肤角质层。经皮渗透研究通常是将皮肤夹在扩散池中,药物应用于皮肤的角质层面,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测定皮肤另一面接收介质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通过皮肤的动力学,求算此过程的渗透系数、累积释放量等参数。释放度实验与经皮渗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把离体皮肤换成渗透膜。通过比较两者的参数,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药物从基质进入血液起效过程中的限制条件。当给药系统的释放速率小于药物渗透通过皮肤的速率,则是给药系统控制给药速率;反之,乃皮肤控制给药速度[7]。目前进行体外释放度与经皮渗透速率的测定多采用的装置是Franz扩散池,其优点是既可最大限度地模拟巴布剂在体使用时的状态,又能满足漏槽条件,释放面积固定,得到的数据更准确、更具重复性[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